日前有报道称,花王集团计划于2019年推出根据个人肤质、基因信息而定制的化妆品,并且定价不会很昂贵,未来还将把定制化产品扩展到日用品领域。个性化定制的热潮继续在化妆品界蔓延,有分析指出,定制化妆品市场或可能成为下一个品牌争夺的战场。
中国企业在这股热潮中也没有落下,在近两年的美博会上,有一些企业挂出私人定制的招牌。然而,国内个性化定制化妆品的推行仍然面临诸如法律法规限制等问题,也有不少人对定制化妆品的测试、安全等表示怀疑。个性化定制化妆品是否能成为未来的行业趋势,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化妆品品牌布局个性化定制市场
2017年年底,英敏特发布了四大或将影响今后数年的全球美容及个人护理趋势,其中就包含个性化美容。英敏特的报告指出,消费者对于个性化美容的需求与日俱增,品牌将不能只单凭对于年龄、性别及身形来寻找目标客户,未来,美容行业将不得不解决消费者的个人需求问题。
不少化妆品品牌在个性化定制方面已经有所动作:2013年,羽西推出昵称为“彩虹瓶”的中草药护肤定制产品,打出“一人一方”的招牌,后来又推出虫草焕颜定制精华,继续布局定制化妆品市场;2016年,兰蔻推出Le Teint Particulier 定制肤色粉底项目,可以根据机器识别消费者的肤色,并调配适合消费者肤色的粉底;科颜氏推出的个性化护肤解决方案Apothecary Preparations在2017年宣布将推广至全球门店;资生堂的个性化定制护肤品系统“Optune”能搭配超过1000种调配组合……
大规模私人定制的实现难度有多大?
大规模私人定制化妆品首先面临的质疑就是生产成本过高。配方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私人定制饱受质疑的一点。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个配方需要经过多重测试才能上市,随意变动一点原料的配比,都会给产品最终的品质带来众多不确定性。
目前市面上大多的个性化定制产品并不是完全彻底的“一人一品”,尤其对于护肤品来说,像羽西的虫草焕颜定制精华只提供三种定制方向,科颜氏的Apothecary Preparations是将已经有五种功效的精华,根据消费者的皮肤测试结果挑选两款精华组成配方。
大数据、智能机器人等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或为私人定制化妆品的量产带来转机。有些化妆品生产企业开始在布局智能工厂,或者选择机器人制造,以应对个性化定制产品生产的难度。中欧品牌AlpStories的产品并不是由工厂生产线批量生产,而是由机器人Balthazar完成。据说它能混合制作2400万种配方,每天能生产500个产品。
更加智能的生产模式或许能适配个性化定制产品的生产,当然在生产建设上就要耗费一定的精力。
难以回避的监管政策和隐私保护问题
按照国家规定,每一款化妆品上市都需要经过测试和备案,这对于私人定制模式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也是很多国外定制化妆品没能进入中国的原因。
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能否得到有效保护也是私人定制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私人定制化妆品的生产需要掌握大量的消费者数据,数据的采集、管理等牵扯到隐私伦理,尤其是部分产品的生产还涉及到基因检测技术。企业通过唾液等检测、分析基因信息,虽然能带来更加精准的服务,却同时给数据泄露增加更多的风险。近两年来在其他领域发生的隐私泄露问题也在敲响警钟,如果不注重隐私保护问题,化妆品私人定制将难以为继。
一方面是监管政策,一方面是隐私伦理,化妆品私人定制要真正在国内落地流行起来还要面临相当多的阻碍。
如果具体的国家标准能够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应该也不会太远,不过仍需要一定的时间。韩国此前曾公布一项以定义个性化定制化妆品和新设个性化定制化妆品销售业为主要内容的化妆品法修订案,其中相关个性化定制的内容,还要到2020年才执行。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