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红红什么?——互联网时代的人格化赋能
庞大的粉丝量、超高的互动率、强大的销售带动作用,使得网红经济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商业亮点。而极强的客户粘性,更让流量成本不断提高、客户留存率低的企业眼热、艳羡。
而网红之所以能够牢牢抓住客户、实现流量变现,更多地受益于人格化赋能。
网红的人格化:价值观明确、个性鲜明
有网友说“我们比任何时代都热闹,也比任何时代都寂寞;娱乐下的狂欢,掩盖不了我内心的不安”。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有限的现实人际关系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强烈的孤独感催使大家去寻找与自己价值观相近或感兴趣的人和物。而社交媒体的兴起和繁荣,使普通人也能跨越时空、与他人乃至整个世界建立连接;加之在充足的碎片时间下,结识认同、欣赏乃至崇拜的人物变得更为容易。普通大众即粉丝们通过共同认可的个性人物即意见领秀,彼此惺惺相惜间便形成了庞大的社交圈层,网红现象由此而生。
不论是颜值小生还是美妆达人亦或是知识巨匠,细数如今“90种爱好、180类性格、360行行业、720方经历”的网红,都有着明确的价值观和鲜明的个性。价值观和个性通过什么来体现?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抒发的感慨、接受的教育、追逐的梦想以及吃、穿、住、用、行,即使是外形本身,都无时不刻在彰显。粉丝们透过冷硬的屏幕,结识到的是富有各种感情色彩、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碌碌无为的庸者或机器;哪怕是一只宠物网红,也有着显著的人格化特征。这同时也包括通过微信等相对封闭的社交媒体,顾客透过朋友圈中的只言片语即能敏锐地察觉其中是否有人情味儿。
人格化赋能:圈层中基于信任或盲从的流量变现
很多做电商店铺的企业,都有复购率低的困惑,感觉提高客户忠诚好难。其实在有形物质和无形服务越来越丰富、购买渠道异常繁杂的今天,顾客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权。目前市场营销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消费者有钱有购买欲,但是不知道有什么可买;即使知道该买啥,但不知道选谁家;还存在今天选择了这家,后天得赶紧选别家的问题。而网红经济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问题。
粉丝们和网红组成的社交圈层,只是因为价值观相近和有共同欣赏、崇拜的个性人物。这使粉丝们与意见领袖间极易产生共鸣,共鸣则会有天然的信任感;意见领袖们总是用粉丝们喜爱的方式、语言与之互动,大家都懂、都明白,从而实现了有效沟通。信任和有效沟通则带来成交。于是广告推介、品牌代言、产品直售,甚至影视演艺等流量变现方式就应势而生。尤其是高度欣赏、崇拜型的社交圈层,网红的一个互动,其粉丝就能惊喜连连,瞬间直达嗨点;如果能够使用到网红推荐的产品和服务,更会幸福感爆棚、自信爆表;粉丝对网红可以说是盲从的,不管何种变现形式只要与网红有关,都会心甘情愿地爽快买单。粉丝对网红基于价值观认同和个性欣赏的信赖一旦形成,是很难分离、割裂的;因此当网红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正向的、高质量的、有良好体验的,如果再能不断求新求变时,粉丝们的购买热情将持续高涨。这就是网红的人格化赋能,这种赋能是高效能、长期性的,也就是所谓的高转化率、高客户粘性。
品牌的人格化:存在感、参与感、幸福感
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社群”“平台”“生态”等概念和话题层出不穷,但不管概念如何变化和新潮,商业的本质没有改变,无非就是挖掘并满足客户未满足的需求,给出客户难以拒绝的独到价值产品,要么提高幸福指数、要么降低痛苦指数。
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格化的网红在推广产品和服务时,不仅可满足粉丝们的物质需求,还能通过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更高一层级地满足精神需求,幸福指数也就随之一路飙升。
这给互联网时代塑造品牌的启示是,在物质需求极易被满足的现实情况下,人格化的品牌更能在短时间内在精神层面引发消费者的认可和尊崇,快消品行业的小茗同学、3C行业的小米、知识服务行业的罗辑思维都印证了这一点。
怎样才能实现品牌的人格化?品牌之于目标消费者的存在感、参与感、幸福感缺一不可。
存在感
即品牌和目标消费者要建立归属连接。品牌和目标消费者要有相近的价值观,其品牌个性能够为目标消费者欣赏或推崇,达到情感共鸣、对品牌信任。
参与感
即品牌要和目标消费者实现有效沟通。品牌要用消费者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播与推广品牌和产品信息,让消费者真切地参与到品牌建设中来;而不是在传播语言上似是而非、在推广活动上故弄玄虚,消费者会认为被品牌拒之门外。
幸福感
存在感和参与感的满足,使得消费者在精神层面有幸福感的提升;幸福感能深化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高转化率也就不成问题。
结语:
回看拥有长久历史和狂热追随者的众多奢侈品牌,其背后拍案叫绝的匠心技艺、感人深思的品牌故事以及品牌精神的世代传承,都散发着浓浓的人格魅力。网红经济和互联网品牌建设也应如此。